治白癜风合肥哪家医院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94538.html小时候看的第一场电影是《狼牙山五壮士》。放映地点是村子涝池旁边的空地上。由于年龄太小,既听不懂说话也看不懂内容,母亲抱着我坐在观众中心,想出去玩也出不去,看着看着就睡着在母亲怀里。电影的名字也是在后来大人们的不断议论中记下的,其实不知道啥意思。上小学时,学了一篇讲述抗日少年王二小事迹的课文。老师可能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音乐课上又教唱了一首歌——《歌唱二小放牛郎》。第一段歌词至今还记得:“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也不知道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歌词通俗易懂,旋律悲壮悽凉。歌词虽长,但孩子们记性好,时间不长就记熟了。每次上课前,班长起头,全班合唱,唱得特别有感情。当唱到“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时,早已湿润的眼晴,再也含不住悲伤的泪珠。站在教室门外的老师,也受到了感染,不忍心打断孩子们深情地歌唱,等唱完后才带着赞许的目光走进教室。从此,日本人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的影响就是“坏人”,但也仅此而已。后来还学了好几篇抗战题材的课文,但都没有“王二小”印象深,可能是那首歌曲的缘故。后来,能看懂电影了,也成了电影迷。那时农村里一年至多能放两次电影,夏天一次,冬天一次。孩子们盼电影不亚于盼过年。同一部影片,本村看过外村看,一直追到放影机没有了下落才悻悻作罢。不光是孩子,连中青年都成了“追影族”。我第二次看《狼牙山五壮士》是一个冬天的夜晚。为了弥补上次的缺憾,天未黑就和几个小玩伴来到放电影的地方,拾来半块土坯当凳子。那晚,天空阴云密布,寒风刺骨。放映员犹豫着不想打开装放影机的大木箱。搓了搓手说:“冻死人了,说不上还会下雪,我看今晚算了,明天晚上再放吧”。叽叽喳喳的人群顿时沉默了。失望的心情比割面的冷风还凉。正在放映员准备收拾器材的时候,家在附近的一个小伙子用巴结的口气说:“师傅,我把我家的火盆(一种取暖火炉)抬来,你还是放吧”。大家一听,心里又生起了希望的火苗,近乎央求的目光全都望向放映员。其实放映员对大家看电影的渴望心知肚明。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再也不好意思违拗民意了,再者还有个顺水人情:“好吧,既然大家不怕冷,我就放。”电影机支架好,小伙子和帮忙的人也把火盆抬来放到放映员脚旁。电影开始了,吵吵闹闹的观众顿时安静下来。随着电影情节的推演,日本鬼子的“坏”,在我的心目中逐步升级了。至于升级成什么并不会形容,只是觉得比坏人“还坏”。对逃难百姓的担心,对鬼子“还坏”的愤恨,对八路军击毙敌人的兴奋,刺激着全身的每一根神经。冬夜的严寒也让激荡的血液驱散了。电影放到下半场,大片的雪花在寒风里飘零,影幕上也显得斑斑点点。戴棉帽子的人都把帽耳拉下来焐着冻疼的耳朵。坐在我旁边的是邻居家的小玩伴。他没有棉帽子,戴的是有帽扇的单布帽。为了焐耳朵,一会儿把帽子侧戴在左面,一会儿又转移到右面。剧情到了五壮士坚守狼牙山的情节高峰,看的入了迷,把调转帽子的事忘了。电影看完了,他的右耳朵也“完了”,用手指一敲,“梆梆”响。第二天,右耳朵肿得像半个桃子。从此还落下了病根,一到冬天,稍微一冻就又肿又痒。电影放完,观众们抖落了身上松软的白雪踏雪回家,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让大家的心情很是悲愤。有人用各种粗话骂着日本鬼子,有人则用“好汉”、“英雄”等词语赞扬五壮士。我却傻乎乎的疑惑:这电影没有放完吧?怎么五个八路军刚一跳崖就完了?跳下去怎么样了?难道没有人去找他们吗?有没有活着的……继而愤愤然的怨恨起了放映员:肯定是他怕冷把电影提前结束了!从第二天晚上跟随“追影族”把左村右寨都看遍了,才相信就是那样的结尾,倒是错怪了放映员。后来看了一回《八女投江》,破例没有去当“追影族”,原因是心里特别难受。从小受了世俗的耳濡目染,如学校里总是男孩子欺负女孩子。农村里两口子打架,也是男人动手,女人动口。女人的弱者形象就在心里生了根。像扛枪打仗这么惨烈的事,理应由男子汉去干,这“八女”为什么那么大胆,那么勇敢,竟然敢跟那么凶残的日本鬼子对着干?对“八女”的投江壮举,除了敬仰,更多的却是难受。到了“文革”时期,放的电影除了不爱看的记录片和不喜欢听大段唱腔的样板戏,放映次数最多的是“三战”影片:《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地雷战》中的连环雷,子母雷,天女散花等神奇的石雷,把日本鬼子炸的人仰马翻。《地道战》里的地道,防火,防水,防毒。插上竹筒当“电话”。锅台内,驴槽里等隐蔽处都是出人意料的出入口,夹墙内,碾盘下隐藏着让鬼子防不胜防的射击孔,神秘莫测,大展神威。打得鬼子丢魂丧胆,顾头不顾腚。这些精彩的画面,刺激得我们这些容易激奋的半大小子热血沸腾,甚至忘乎所以的大呼小叫。看了不知多少遍,还是乐此不疲地加入“追影族”。那时的冬天好像比现在冷,穿的是“空壳篓”棉袄,吃了一肚子煮洋芋,但对看电影的热情丝毫不减。有时也生发出一些感触:王二小,五壮士,八烈女,撞钟高大爷等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惨死在鬼子的屠刀和枪口下。他们那个年代的人身处战火纷飞的岁月,不仅担惊受怕,还要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生活之路是何等的艰险和困苦啊!而现在的我们,有温馨的家,有读书的学校,还有安宁祥和的生活。而王二小等无数抗日先烈却没有看到,也没有享受到。但正是他们为了祖国美好的今天和更美好的未来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相比之下,我们已经很幸运很幸福了!回想起来,我们这一代人的少年时期,对抗日战争的认知除了课文,就是电影。这毕竟是一些感性认识。成年后,随着知识的积累和阅读的拓展,对抗日战争的概况以及中日之间的仇怨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句成语叫“一衣带水”,常用来形容中日关系。多么亲切的字眼!但就是这个一水之隔的邻邦,对中华民族的伤害却比哪个国家都深重。早在元未明初,日本海盗(倭寇)乘我国国内改朝换代,狼烟四起之机,窜入东南沿海地区烧杀抢掠,当地百姓饱受倭寇侵扰之苦。到了清朝后期,日本人又瞅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派军舰犯境,导致甲午海战发生,北洋水师全军覆灭。还被逼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再后来,日本人又利用我国内部军阀混战,国共争雄的内斗机遇,先是強占东三省,尔后又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从当初的倭寇犯边到抗日战争胜利,凡六百年有余。这就是所谓的“一衣带水”之邻邦的“友情”!“趁火打劫”,“浑水摸鱼”本是中国人发明的三十六计中的应敌之计,却让日本人玩得随心所欲,反过来祸害中国人。悲哉!痛哉!我有时凝视着地图上中国和日本的地理位置慨叹:中国版图是一只昂首挺胸的大雄鸡,而日本列岛犹如鸡嘴下面一溜可怜的毛毛虫,随时有被雄鸣啄食的可能。痛心的是这只伟岸的雄鸡从来都没有起过吞吃毛毛虫的念头,反倒是让这些毛毛虫欺负了数百年。情何以堪!每年的九月十八日,警报响起,声震长空,天地动容。不由得就回忆起《地道战》中的高大爷鼓着最后的一口气,拉绳撞钟,向乡亲们报警的感人情境。既有痛心疾首之悲怆,亦有怒发冲冠之激愤耳!国之警钟长鸣,民之勿忘国耻。祖国啊,愿您更加强大,长治久安,华夏儿女定将扬眉吐气,福祉绵长!
来源:县文联作者:韩彪
点个赞
再走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olkj.com/zdgc/10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