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一般情况
张女士,30岁
主诉:体检发现宫颈肿物1天
现病史:平素月经规律。1天前外院体检发现宫颈肿物,为求进一步诊治遂入院。
既往史及个人史无异常。
孕产史:孕0产0。
月经史:周期规律,月经量中等,无痛经、血块。
妇科检查:
外阴:发育正常,阴毛女性分布,已婚未产式。阴道:畅,容2指,分泌物不多。
宫颈:宫颈上唇可见一3x2cm赘生物突出宫颈表面,质硬无蒂部,触血阳性。宫颈肥大,因赘生物遮挡显示不清。
宫体及附件:未及异常。
入院诊断
宫颈赘生物
入院检查
阴道镜检查:
盆腔三维阴道彩超:
盆腔核磁:
手术过程
术中见宫颈口有一直径约2cm赘生物,蒂部位于宫颈前唇,蒂宽约1cm,置入宫腔镜见:宫腔形态正常,双宫角正常,双侧输卵管开口显示清,宫腔四壁多发絮状增生,内膜中厚。宫颈管中上段正常,宫颈管下端至宫颈外口可见增生组织,环绕宫颈管下段及宫颈外口一周,深处距宫颈外口约3cm。行宫腔镜检查+宫腔镜下宫颈赘生物切除术,术中联合冷刀锥切和宫腔镜电切完整切除宫颈赘生物,恢复正常宫颈形态。术后放置宫腔水囊一枚并留置7天预防颈管粘连。
术后病理:
(宫腔组织)子宫内膜息肉
(宫颈息肉)非典型腺肌瘤型息肉,部分为宫颈管粘膜息肉
术后一个月复查:患者宫颈外观恢复良好。
讨论
宫颈腺肌瘤型息肉(cervicalpolypoidadenomyoma)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息肉样病变,是腺肌瘤的一种类型。通常呈息肉状或结节状,体积偏大,最大直径可为6cm,蒂可有可无,质韧,有时可脱出于宫颈外口。组织学上是一种由良性上皮(通常子宫内膜样腺体)及间叶成分(纤维肌成分)组成的病变。非典型性腺肌瘤样息肉(Atypicalpolypoidadenomyma,APA)是一种亚型,腺体成分具有复杂结构。其组织学特点为:由轻、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腺体和周围丰富的平滑肌组成。具有或不具有细胞的非典型性。
病因:
慢性炎症刺激是宫颈息肉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有观点认为腺肌瘤型息肉的发生与体内雌激素水平高密切相关。宫颈腺肌瘤性息肉是宫颈息肉少见类型。
临床表现:
接触性出血或阴道不规则流血是宫颈非典型腺肌瘤性息肉的常见临床表现,另有部分无症状患者在其他疾病行妇科检查或宫腔镜检查时发现。
诊断:
彩超对该病有一定价值,但易漏诊。宫腔镜的优点是可以肉眼观察整个宫颈管形态。但该病的诊断最终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
治疗:
应当从患者年龄、生育要求、临床表现、病理检查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对于的患者,一般采用,术前应使患者充分知情同意,术式可选择宫腔镜下完全切除病变及其周边临近部位组织,并对子宫内膜多点活检。但因其具有恶性潜能,故应长期随访,术后视病理情况,可给予孕激素辅助治疗,并注意妇科检查和B超随访,必要时宫腔镜复诊。对于的患者,特别是活检提示低度恶性潜能的患者,可建议行,术中取病变部位包括深基层组织送冰冻病理,决定切除范围。
预后:
尚缺乏对宫颈APA预后的长期研究,但有学者研究表明如最初手术没有充分切除,有显著地复发危险,但是恶变的危险性非常低,如果上皮成分出现重度非典型性即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非典型腺肌瘤性息肉,复发可能性更大。
宫颈非典型腺肌瘤性息肉是临床上较为罕见的宫颈病变,属良性病变,但具有恶性潜能。尤其对于老年或术后反复复发者,应足够重视。能够正确认识该疾病,可以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玉环,夏恩兰.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的诊治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李锦,吴瑞瑾.子宫内膜腺肌瘤样息肉91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文图:张倩雯编辑:王皓梵审核:封全灵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