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middot厥论篇二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厥逆的三种情况:

第一、腹满;

第二、昏厥;

第三、昏迷。

从周围器官缺氧,到大脑缺氧,越来越重。厥逆,如同“造反”,最终昏乱。

厥是动态的立体的运动过程。厥一开始是手脚凉,脚凉你不治疗、不管它,那就叫你肚子疼,你看很多女性开始肚子疼。你还不注意,就叫你心慌。心慌你还不注意,叫你一下子昏厥。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经常看见很多人突然间倒在地铁、火车、倒在跑道上,都是有原因的,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仲师在《伤寒论》中一般分三步去认识这个“厥”:第一步,厥逆仅在下焦—小腹满;第二步,在中焦—呕;第三步,厥逆已到上焦—冒。所以说,仲景应是认真地继承了《内经》的或者是先秦的厥逆理论。

寒厥腹满、呕吐,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用泡花椒水泡脚。这脚都热了,血管一扩张,寒气就上不去了。临床上很多孩子的癫痫,就是一种厥痫。在急救的时候,拿花椒水泡上,没有时间直接拿两个热水袋敷到脚上,孩子正发作一会儿就可以停止发作或是减轻发作。即便是持续状态,喝一包真武汤,或是喝一包苓桂术甘汤,脑癫痫脑水肿的情况就没有了,不可能再加重。

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

寒厥,“阴气盛”是脉象提示,关前阳气虚,阴邪居之,关前或紧或迟,腹胀满。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头,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重要,叫“阴气入张”,读作“阴气入,张”。这说的是什么?脉象,脉学语言。这个脉象和我们今天讲的“阴气盛于上,上争下气不能复”是一个道理。阴邪之气入到中以后,它的运行方式是寒气往上走,逆上,格阳于外。

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热厥,有如阳厥,因于冲动,使得头部短暂性地供血不足,头部缺氧,头部供血中断。“阳气盛于上”,平素阳刚火旺,不承顺,一旦动怒发火,气厥于上。会出现肝阳上亢,脑血管意外。“下气重上”,犹如五志化火,怒火喷张。

头部的供血,前面是颈部动脉,后面是椎动脉。阴虚阳亢之人,后面的椎动脉供血是减少的。人的情感、纠结促成颈动脉内的斑块形成。熬夜、看手机、看书最影响的血管是后边的椎动脉。当两支动脉同时都伤,头一下就栽过去了。倘若有一只血管供血够,人的大脑都不会倒下。人头部的侧支循环是非常丰富的。

“阳气盛于上”,通过诊脉而知,此人头是昏沉的,情绪都是乖张的,易烦躁,不稳定。正常的人,这两根血管都是轻灵的通透的,不正常的人,这两根血管都是堵塞的。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之病能也。

这个“能”字儿在《素问》里多数是“态”的意思。

古时,不是一个流派在研究厥逆现象,也不是一个脉法流派在界定厥逆病症。因为古代脉法多,不是仅使用一种脉法在研究厥逆脉象特征。脉法不一,描述文字不一,但仔细研究发现,说的事儿,性质是一样的。

“厥”放在三阴三阳脉法里研究:

比如,巨阳之厥、阳明之厥,少阳之厥,太阴之厥,少阴之厥,厥阴之厥。目前临床上几乎很难见到使用巨阳之厥、阳明之厥、少阳之厥。但是太阴之厥、少阴之厥,我们经常用,因为这是受到仲景学术的影响。仲景研究太阴之厥、少阴之厥,特别多。而巨阳之厥、阳明之厥、少阳之厥现在没人用,没人用并不等于这种病不认识,不会治。

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

眴(xuàn),目眩。仆,晕倒。

这是三阳之厥。个人认为,厥逆这个病和三阳合在一起,它属于热厥或实证厥逆。平素体质强健,为突发疾患。

“巨阳厥逆”更像是我们以前提过的破伤风,风毒、风痉那种厥逆,或者叫风痫,就像破伤风一样。

三阳厥逆有共性,即都是往头上走,往头上攻,“肿首头重,足不能行”,不能走路了,直接就摔倒在地上了。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癫痫,或者癫狂而且不穿衣服来回乱走。属于阳明病,谵语、大便难、不睡、临床常见于有癫痫病、精神病史的患者。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héng)不可以运。

少阳之厥,常是生气引起的,暴聋,脸肿热。下肢关节疼痛,不能运动。

少阳之厥,多数都按照柴胡桂枝汤加减化裁,或者大柴胡汤加减化裁,或者是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化裁。阳明之厥,我们一看这个症状多数都从大承气汤、柴胡龙骨牡蛎汤或是桃仁承气汤来治疗。

太阴之厥,则腹满?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伤寒论》太阴病的提纲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与太阴之厥,好好对比一下看看。太阴之厥和太阴之为病的条文几乎是一模一样,如果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标点是这样点的,“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就更像一样的了。

所以说我们在临床上,定太阴厥逆,一看脉象,二看症状。

太阴厥逆,脉象多为浮大迟弱。六经脉法,属于太阴脉范畴。?胀就是一种腹满,就是在腹满的基础之上更加的气胀。“后不利”就是不大便,大便不利。“不欲食”不想吃。“食,不下”吃,解不下来大便。“食则呕”吃,不化。“不得卧”睡不好觉。

太阴是主收藏的,太阴假若厥逆了,打个比方,是州城被攻陷了,州人都睡不好觉(还不算最危重)。如果都城被攻陷了,全国人都睡不好觉——少阴、厥阴厥逆也。

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少阴之寒厥,我们在临床上很多见的,这个人口干、尿赤、腹满、心慌、心悸、胸疼,然后我们用的是扶阳法治疗少阴厥逆。病人出现了小便黄、大便难或不爽快、口干渴、心烦、咽喉干疼、睡不着觉、心慌、心悸。少阴之厥,我们也认为是由阴盛格阳、心肾不交引起的,大家看这八个字里面,心火在上并不见得是一个实证,临床上,口干尿赤是心火在上,但并不一定是实证。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痛,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héng)内热。

厥阴之厥可以看为是少阴厥逆的危重证来处理,它的特征是病变部位必然在性腺系统周围,舌卷、囊缩,大腿根周围的厥阴经经脉出现的问题。

六经脉法,已能将少阴与厥阴脉象区别开来,故而可以单独谈论厥阴厥逆病症。与《伤寒论》厥阴病提纲证互参。又看见到,“消渴、心中疼热、饥不欲食”等症状。厥阴寒厥,导致了阴阳分离,心火独炽,命门火衰。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不管是用针还是用药,都要遵循,“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同时也说明了,上边所讨论的六经厥逆证,里头有虚有实。阳经厥逆从实证论治(及虚损者,给予对症处理)。阴经厥逆从虚论治(夹实者,给予对症处理即可)。

以人体的经脉为研究对象的话,就只有三种病理状况:第一种情况是虚,第二种情况是实,第三种情况一摸脉叫不通,你说它虚也不虚,你说它实吧,也不算实,其实是不通畅。怎么治疗呢?“以经取之”。不给它大补,也不给它大泄,打通就行了。人体的经脉就这三种变化。

下面又来了一个学派讨论关于三阴三阳厥逆的文献。

太阴厥逆,?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寒气厥逆,沿着冲脉逆行。极度影响冲脉运行。

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

寒气入脏,阳虚已甚,四逆汤主之。

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

脏病末期,阴阳俱微,中气大虚,筋骨已坏,清窍已闭,前后不通。

这里面四个字“治主病者”是什么意思呢?脉口即治疗主穴。当脉诊发现厥逆之时,针艾施治之处也。这个“治主病者”是沿用了古代针灸学的学术词语。比如,太阴发生厥逆用什么穴呢?用手太阴的原穴太渊穴或者是用足太阴的原穴,治主病者。少阴厥逆用什么穴呢?用足少阴的太溪穴,是这样来治疗的。比如说我们在临床上经常用灸太溪法治疗少阴厥逆之厥痫病症。艾灸太溪就可以立即改善症状。厥阴厥逆,可以用艾灸太冲穴。

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三阴俱逆,怎么判断出来的?根据脉象判断的。

三阴俱逆是太阴、少阴、厥阴都呈逆象。这属于遍诊法脉学流派。症是“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如果用寸口脉法,思维是,三阴俱逆了,尺脉没根了,尺脉浮起离根本。阴阳分离、阳气亡失,肾已败矣。肾主二便,故“不得前后,手足寒”。

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

破伤风一类病症,或者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疾患。实证。

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少阳枢机不利,气火的事儿,生气生大发了,即阳厥也,见于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属于气火痰瘀证型。若引起癌变或者是脑瘤,死。

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阳明病脉出现,兼有脉浮大弦长,常见于精神病、中风、急惊风的患者。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

属于太阴病,肺部受邪而已,甘草干姜汤、吴茱萸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治疗。

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

心梗、心衰或急性中毒疾患。

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

属于太阳厥逆病,常见于表里合病。如三阳三阴合病。

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痉,治主病者。

在临床上见到,喉痹、嗌肿,实证都要立即给予放血、扎针、开十宣穴、扎井穴,好的特别快。

总结一下,所谓厥逆,脉不是顺从的,它是一种上逆状态。厥逆,乃逆天也,触指有力,按之反不明显。

脉象从寸到尺(寸-关-尺),越来越沉,这是常规。反之,厥逆则不具备此脉象特征。无论阴阳厥逆,脉浮取逆上之象,似乎平行于脉管。厥逆脉象的规律,早已被古人发现并总结

出品:心医学堂

编审:燕少恒王丽丽肖星蕾李卓然于小淳

记录:李帅游詹利娜朱小倩田军叶彩云吴小美彭海燕刘惠祁淑兰宋瑞琴马英爱

校对:齐树蔚刘威李炫羲李明慧李爱华

守数据治与经相明

分享我们自己的中医感悟!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xolkj.com/yfcs/111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