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北京春意盎然,在这个美妙的春天里。由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CSCCP)、医院、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主办的“第二届CSCCP会议暨第十三届全国子宫癌前病变及子宫颈癌热点研讨会”5月20日在京拉开帷幕。
王建六教授
开幕式由医院副院长王建六教授主持,王建六教授代表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医院及本次会议的组委会热烈欢迎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嘉宾同道的到来。莅临本次会议的领导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教授,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健康服务司宋莉副司长,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苟文丽副会长。出席本次大会的国外嘉宾有IFCPC主席Dr.WalterPrendiville、ASCCP主席Dr.RichardS.Guido、ASCCP前任主席Dr.Darragh、BSCCP创始人Dr.Alert.Singer、国际预防肿瘤组织主席Dr.JeromeL.Belinson,澳大医院Dr.JeffreyTan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赵澄泉教授,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杨斌教授。来自港澳台的嘉宾有:台医院赖鸿政教授,香港大学病理学系张雅贤教授,医院张廷彰教授,澳门妇产科医师协会会长王锦詠教授。出席本次会议的内地专医院孔北华教授,浙江大学医院谢幸教授,医院乔友林教授,医院隋龙教授,医院沈丹华教授等。对各位专家的到来,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次会议的召开得到了各级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魏丽惠教授致辞
王建六教授首先请出CSCCP大会主席、医院魏丽惠教授致辞。魏教授非常高兴“第二届CSCCP会议暨第十三届全国子宫癌前病变及子宫颈癌热点研讨会”在今天隆重召开。年5月CSCCP的成立得到了全国同道的高度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苟文丽副会长首先代表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热烈祝贺“第二届CSCCP会议暨第十三届全国子宫癌前病变及子宫颈癌热点研讨会”召开。通过魏丽惠教授及各位专家的辛勤努力下,在郎景和院士的带领支持下,使宫颈癌防治从世界到中国,各位专家从中国国情出发,举办了很多学术活动。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宫颈癌防治的规范化。为保障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次大会内容丰富精彩,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参会的各位同道满载而归。
郎景和院士致辞
专程从美国赶回参加大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郎景和院士动情的说到CSCCP不仅把中国的同道联系起来,也把世界的同道们联系在一起,让宫颈癌防治规范从世界来到中国、也从中国走向世界。郎景和院士代表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医院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合作努力下,中国宫颈癌的防治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开幕式结束后,郎景和院士率先登场带来了《子宫颈癌防治的战略问题》郎院士讲到:子宫颈癌防治战略主要是1、预防为主2、期待HPV治疗药物3、筛查高危4、CIN的管理和处理。今天重点谈筛查:宫颈癌是由HPV感染引发,但不是所有的HPV感染都会导致宫颈癌,HPV筛查的主要目的是发现高危感染,预防宫颈癌的发生,而不是有了HPV感染就要治疗。目前主要问题不是治疗不足而是治疗不当。的CFDA对于HPV检测有了指导原则,大家要牢记。专家们的意见汇合在一起要形成适合中国宫颈癌的筛查方案。HPV阳性分流非常重要,同等风险同等管理。对于HPV16\18型感染可以直接做阴道镜检查。郎院士最后总结到对于子宫颈癌防治要加强公众教育,预防为先,筛查是基础。
Dr.WalterPrendiville教授
IFCPC主席Dr.WalterPrendiville带来的《宫颈癌前病变治疗的全球概况》授课中重点强调:CIN3的安全治疗包括子宫切除术、宫颈锥切活检术、和激光、冷冻等破坏性治疗术等。对于采取破坏性治疗方式,虽亦能起到治疗作用,比较经济,操作相对简单,但应在转化区完全可见、无侵润癌可能、无腺癌可能情况下实施。
魏丽惠教授
魏丽惠教授在《从全球宫颈癌防治历程看中国的现状和未来》讲座中系统回顾了我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细胞学筛查,年引入液基细胞学,到年开始启动的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详细讲述了筛查方法和问题及解决办法。整体全面的展现了我国宫颈癌防治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以及未来的任务和目标。
宋莉副司长
宋莉副司长带来的《我国宫颈癌筛查概况》主题讲座从政府职能部门的角度对我国宫颈癌防治工作的进展做了详细的介绍;自年开始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现已启动开展HPV监测试点项目,资金投入也在逐步增加,对于人员培训、设备投入均加大力度,加强了信息管理,覆盖区域逐年增加,检查模式和流程亦逐渐规范,项目极大的提高了妇女健康意识和我国整体宫颈癌诊治能力。
Dr.RichardS.Guido教授
Dr.RichardS.Guido教授在《宫颈癌筛查异常处理国家指南的行程和发展》中讲述了美国ASCCP的成立和专家共识的内容以及具体实施方法,并谈到HPV检测和细胞学检测流程及阳性处理可以结合地区实际进行处理。指南对年轻人及老年妇女的处理给予了不同的指南规范。
乔友林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乔友林教授:《WHO关于HPV疫苗的立场文件解读》,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日益年轻化,而已知该病的发病与HPV密切相关。美国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发现HPV16和18型是宫颈癌高危因素,且无地区差异,基于不同国家的全球成本分析,建议纳入国家策略,引进HPV疫苗,早诊早治,接种对象为年轻女性,根据年龄按照二剂或三剂程序接种。但疫苗接种不能代替筛查预防。
谢幸教授
浙江大学医院谢幸教授以《子宫颈癌筛查中HPV检测的现状与展望》为题,从既往的HPV各种筛查方案中总结分析阴性人群的筛查方案,而对于阳性者的结果是否准确以及处理是否恰当进行了数据分析,提出对HPV阳性者的追访时间定为一年。16和18型阳性当作为分流的标准,做到绝对不漏检高级别病变,不过度处理一过性性HPV感染及其相关的良性疾病。
孔北华教授
医院孔北华教授讲授了《宫颈癌的分子筛查研究》,在深入的研究中,我们又对HPV之外的分子学进行了研究,其中HPV抗体检测、基因检测、TERC基因扩增等亦应用于临床,表观遗传学作为高危HPV分流的检测指标、HPV病毒甲基化预测患病风险。P16/KI-67双染作为分子筛查和分流标记物已进入临床,HPV基因组甲基化、宿主DNA甲基化和mIRNA检测是有潜在应用前景的筛查分子标记物。
赵澄泉教授
美国匹兹堡大学赵澄泉教授:《宫颈细胞学和HPV检查:中国和美国大样本临床数据比较分析》,赵教授介绍了美国临床正在应用的两种细胞学检测方法和三个公司的HPV检测法,介绍了美国宫颈癌的筛查指南:21岁开始筛查,21-29岁每三年一次细胞学筛查,30-65岁的优先方案为细胞学和HPV共同检测每五年一次,65岁以后停止进行子宫颈癌筛查。
张雅贤教授
香港大学病理学系张雅贤教授分享了《HPV检测与细胞学防治宫颈癌阴阳学说》。宫颈癌细胞学筛查存在一些局限性:筛选错误、遗漏、人为的错误及误差以及筛查方法的差异等,HPV检测可增加筛查的阳性率,但人群HPV感染率较高,因此需寻找恰当的检测方法和提高对高危型的敏感筛查,推荐细胞学和FDA批准的高危PHV检测,并确保实验质量。
徐海苗教授
医院徐海苗教授就《宫颈癌筛查的质量控制与人员培训》进行了讲授。徐教授介绍了浙江省率先成立临床病理学质控中心学指导组的经验,对从业人员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和岗位培训,并规定了工作规范、实验室管理规范以及标本存放规范等,定期以竞赛的形式进行阅片比赛以提高阅片水平。
陶祥博士
医院陶祥:《医院宫颈细胞学数据分析》。陶博士将他所在的临床细胞学工作室传统涂片和液基细胞学不同准确性进行比较,用数据和专业的角度分析各自的优势,巴氏涂片的准确性较低,故而逐步被液基细胞学取代。实验室报告结果中对非典型细胞的AS-CUS的报告较多,分析原因这与诊断习惯和对高级别诊断的谨慎度以及对检测人群高HPV暴露率偏高等有关。
谢幸教授
浙江大学医院谢幸教授介绍了《新一代HPV检测E6/E7mRNA的生物学意义和临床应用范围》。E6/E7mRNA是继HPVDNA之后,新一代的HPV检测标志物。E6/E7mRNA过表达是HPV致癌的显著标志,mRNA表达水平反应了HPV致癌基因活跃状态。和HPVDNA检测相比,基于E6/E7mRNA检测的AptimaHPV在一线筛查中,具有相同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性,更高的特异性,效减少--过性HPV感染的检出,减少不必要的阴道镜转诊。不同的E6/E7mRNA检测方法,临床性能不同,并不是所有E6/E7mRNA都能用于一线筛查。
Dr.TeresaM.Darragh教授
美国阴道镜及宫颈病理学会前任主席Dr.TeresaM.Darragh教授:《LAST项目-更优化的金标准》。授课中形象的比喻:医学=艺术+科学,应该更加严谨的运用一致的学术术语来命名各种病变,这些术语应符合三个标准:便于实验室和医师沟通;不同的病理医师和不同实验室间具有统一合理的可重复性;反映最新的对于疾病过程的理解。推荐对下生殖道肛门非浸润HPV相关鳞状上皮增生采用两级划分术语,即LSIL和HSIL。对于CIN2的诊断临床中存在很大分歧,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诊断,可重复性差,这种问题也同样发生在阴道镜、活检病理上,故此应严格规范诊断术语。
陈晓端教授
浙医院陈晓端教授:《提高宫颈病变精准诊断的两种新方法介绍》。P16、Ki67免疫组化双染,HPVE6/E7蛋白的mRNA检测是提高宫颈病变精准诊断的两种新方法。E6/E7mRNA对HPVDNA(+)者,有良好的分流效果。E6/E7mRNA的检测结果与病理学结果及细胞学结果的进展成正相比,且吻合度高。E6/E7mRNA检测减少人为主观影响。E6/E7mRNA与细胞学联合应用可提高检出率,降低细胞学的漏诊率。在基层医疗机构可以作为一种分流手段,对E6/E7mRNA(+)、病理学(-)者需跟踪观察其进展。
刘从容副教授
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刘从容副教授:《宫颈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联系》。活检标本容易造成低诊断,不适用。可使用为HIL,侵润癌不能除外。应精准测量浸润深度,宽度,单张切片/多张切片,一个/多个象限;详尽描述出芽、迷芽、融合性的生长方式。阳性(<1mm)80-%全切子宫口可见残留病变;阴性(≥1mm)仅3%全切子宫口可见残留病变,同时需 中医院张询教授:《随机活检和ECC在宫颈和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张教授从宫颈癌筛查随机活检的有效性,宫颈癌筛查ECC的适合年龄,中国女性HSIL在宫颈的分布特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为了提高HSIL+检出率,随机活检是阴道镜直接活检的必要补充。阴道镜阳性,不建议同时对阴性象限随机活检;阴道镜阴性,当细胞学HSIL+应进行随机活检;阴道镜阴性,当细胞学LSIL伴有HPV+,应进行随机活检。宫颈癌筛查中,对于35岁以上的妇女,当细胞学为HSIL+时,必须补充ECC。
陈汶教授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医院陈汶教授:《P16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P1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宫颈上皮内瘤变1级的预测是一项中国的前瞻性研究。陈教授从P16表达与HPV感染的关系,P16与HPV在肿瘤分期进展中的关系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并进行了讲说。P16作为宫颈癌筛查标志物可能性受到了P16在宫颈癌前病变的阳性率不高、组织学活检标本vs宫颈脱落细胞标本的限制。
首日的主题讲座结束后,晚上还将继续进行子宫颈癌新技术研讨会,由于发稿时间关系,晚间内容大会后续精彩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