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感到痛苦?有哪些痛苦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呢?(1)
文/心似海蓝蓝
.1.22
佛陀思想的三观系统很清晰,用公式来表达:本体,性空缘起——宇宙观,万物与我存在——人生观,我要证入性空——价值观,从事一切有利于证入性空的事情与思考。
记住这个公式,也就把握到佛法思想的整体观念了。证入性空,就是涅槃,寂静,身体与心智都圆满寂灭了,唯有自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与佛智慧融为一体,也就得到了永恒的自由与幸福。
蛋是,有了佛陀的系统三观,也只是明心,只是知道有这么回事儿,知道终极答案和目标,距离证入性空,获得智慧果,何其遥远呢?脚下的人生路还得一步一步走,因为人活在世上,不得不面对人生三大奥秘:痛苦、罪恶与死亡,我们该怎么办呢?
人为什么会感到痛苦?
佛陀在小乘佛法《杂阿含经》中解释了痛苦由何而来,就四个字“乐受缘取”。
乐于享受某种感觉,而产生了获取某些东西的欲望。受是感受、享受的意思;缘,就是产生、发生的意思;取,就是取得、占有的意思。可见乐与苦,是一体两面,每个人对快乐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可无论你认为什么是快乐,产生了欲望,却得不到满足,痛苦就产生了。
爱尔兰剧作家王尔德说过一句话:“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你想要的,二是得到了你想要。”与佛陀的说法类似,得不到是痛苦,得到了也只有瞬间满足,某个欲望一经满足就消失了,却还会产生新的欲望,或者是得到了才发现,搞错了,那不是你真正想要的。所以,欢乐与痛苦总是相伴相随,形影不离。人生,就在这种得到与失去之间,苦苦挣扎,确实挺悲剧的,得到与得不到都是悲剧。同时,也能看出来,古代人与现代人,外国人与中国人,在灵性觉悟层面是相通的,佛陀与王尔德的心得体验,差不多嘛!这就印证了佛陀说的“有情众生,法性平等”。
人生的六大根本烦恼,五毒俱全的生活
另一个让我们感到痛苦的原因,就是烦恼了,有烦恼,人就不开森,感到各种负面情绪和痛苦的困扰,烦恼越多,快乐就越少。别忘了,我们学习佛法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让自己快乐、安心,离苦得乐呀!
佛陀总结了人生的六大根本烦恼,一切痛苦皆从此出。它们分别是:贪、嗔、痴、慢、疑与不正见。
贪,就是贪婪、贪心、贪得无厌,要了还想要,总是要更多。你对我很好,可我想要你对我更好,永远不满足。贪钱,贪美色,贪美食,贪权力,贪杯,永远处在一种饥饿的状态,快乐就消失了。
嗔,就是责怪、埋怨、抱怨、憎恨、仇恨,“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心一动,嗔怪别人做错了说错了,立刻就心情就不好了,越是嗔恨,心里越感到委屈,越无法平静,越难过。感觉所有人都对不起我,心情肿么可能好起来呢?
痴,就是入迷了,上瘾了,产生了痴心妄想,痴迷于某人、某事。像《红楼梦》里贾瑞迷恋王熙凤那样,痴痴傻傻,最后把自己的性命都搭上了。赌博啊,吸毒啊,打游戏啊,都是这种痴迷带来的痛苦,害人害己。
慢,就是傲慢、傲娇的意思,狂妄自大,自以为了不起,就看不起别人,不尊重别人了,失去了平等心和同情心,总觉得别人不如我。没有我有钱,没有我有权,没有我有知识,就会造成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冲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容易摔跟斗。曾国藩曾经说,人生最大的两个敌人,一个是傲慢,另一个是懒惰。基督教强调原罪,七宗原罪,其中就有傲慢。我们说自己追求完美,其实内核很可能是傲慢,眼高手低,总也不满意,看啥都不顺眼,哪里还有快乐可言呢?
疑,就是怀疑,不相信,猜疑,疑惑,没把握,疑心病,疑神疑鬼,癔症了。疑心一起来,人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总是担心这个那个,害怕有某些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恐惧别人会对自己造成伤害,或者负面的评价,一刻不得安宁呀!
贪嗔痴慢疑,并称为“五毒”,阻止我们获得快乐与幸福的根本毒素。人要想快乐,就得想办法去掉五毒,降低五毒对我们的心灵产生的毒副作用了。其实呢,每个人基本上都五毒俱全,或者某一方面中毒极深,不解毒,就哪里都木有快乐了。
“不正见”带来的无限痛苦
第六个根本烦恼是“不正见”,人活着都很难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啥?要啥才能有快乐而无痛苦呢?蛋是,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先搞清楚,自己不要啥,那些会带来痛苦的东西,我们要坚决拒绝,不要不要就不要!所谓不正见,就是指那些会给我们造成痛苦结果的各种观念,佛陀也给我们列出了几大类:
1,身见。也就是以我身体的感觉、感官功能为中心,我喜欢的,感觉好的就是正确的。这就很容易被贪嗔痴慢疑所裹挟和缠绕了。
2,边见。通常就是指“二边见”,二元对立,一切都是相对的,善恶相对,美丑相对,是非相对,有无相对,人总是处在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冲突之中,非此即彼,看到了部分事实,就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真相,相当于瞎子摸象,永远也找不到一个绝对的、普遍的答案了。
3,邪见。主要就是否定了因果关系,无善无恶,为善为恶都没有报应,一切皆许可,为所欲为,只要我开心就好,不管什么正义与公平,不顾他人利益,不择手段,损害他人来满足自己。执邪见而不自知,认为我的见解永远是对的。
4,戒禁取见。就是说一定要戒掉某个习惯,严格禁止什么行为,认为这样是好的,而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要戒,以及戒禁的目的是啥?盲目而愚蠢,不懂得分辨,甚至还会瞧不起那些没有戒断和禁止某些正当欲望与行为的人,这就变成了一种傲慢。比如,戒荤腥,其实是梁武帝萧衍才开始实施的,好像学佛就不能吃肉,吃肉就别学佛。佛陀的五戒,就是戒杀盗淫,戒酒,戒大妄语,从来没说过戒吃肉,只是劝我们少吃肉。
5,见取见。就是看到别人的见解,自己觉得对,就以为找到了真理,实际上呢,缺乏真正的理解,也很难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这世界,有太多人,科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都在发表自己的意见,意见不是真知,往往都是揭开多少,同时也遮蔽了多少。知识,总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之中,并没有哪一类的知识是完全可靠的。任何一个专业的知识,都是可错的,都是到此为止有效,未来不知道。越是专业的知识,越限制了我们的视野,越看不清人生的目标与方向,越屏蔽了一个人的智慧。
所以啦,佛陀把我们的痛苦来源彻底弄清楚了,一方面,就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思想,一思考就产生了贪嗔痴慢疑,起心动念,每个念头只要包含了五毒之一,就不快乐了;另一方面,来自于我们的知见,也就是观念了,各种不正见就是生产烦恼的巨大工厂,一切烦恼与痛苦,都是我们自产自销的呗?
贪嗔痴慢疑,五毒称为“思惑”,不正见称为“见惑”,两者叠加就是“见思惑”了。惑,就是迷惑、困惑、惶惑,内心总是不安,不知道该做什么,该想什么了。人活一辈子,始终处在“见思惑”当中,想要快乐幸福,谈何容易呢?除了见思惑,人还有“无明惑”,以后我们还会详细介绍。
那,要快乐,就是破解、化解这些困惑呗?培养自己的善知识,促进自己的觉悟,觉悟智慧的力量,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产生正确的信念与价值观,务求知行合一,才能离苦得乐了。
心理学所讲的“正念疗法”,其实就是脱胎于佛法里面讲的“正念、正见、正信”,正念疗法的源头是佛法,蛋是呢,因为心理学缺少了宇宙观和整体人生观、价值观的架构,就永远说不清楚正念到底是肿么回事了,不成系统,缺维度,给不出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关键是要搞清楚,自我要避免哪些伤害,弃绝、断舍离六个根本烦恼,人才有机会去寻找快乐与幸福,不是吗?人的生命有限的,时间花在烦恼上,就无快乐可言。蛋是呢,遗憾的是,人生有八种痛苦烦恼,是我们避无可避,无法幸免的,哪八种?让我们下期再聊。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