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老人们说做姑娘时痛一下没事,等生了孩子就好了。可很多患者表示被骗,我都生二胎了,痛经还是好不了,可见是没什么科学依据。其实,老话没说错,因为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痛经最常见于25岁以下未婚未生产的女性,月经初潮排卵周期建立后才出现痛经,以后逐渐加重,婚育后会自愈。也就应了,生完孩子就好了的老话。
生产后还是持续疼痛的女性,是继发性的痛经症状,也可称为器质性痛经,主要指因生殖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而引发的痛经,最常引起继发性痛经的妇科疾病有: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腺肌症、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颈内口或宫腔粘连、子宫颈管狭窄、生殖道畸形、放置节育环及盆腔炎。
中医分析痛经病症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气血运行不畅,因为经水为血所化,气充血沛,气顺血和,则行经畅通,自然五疼痛症状。若气滞血瘀后气虚血少,则使行经不畅,不通则痛。就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的原因而言,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及肝肾亏虚等类型。
(1)气滞血瘀:多由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机不利,不能运血畅行,血行受阻。冲任经脉不理,经血滞于胞中而作痛。主要变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行经量少,淋漓不畅,血色紫黯有血块,或呈腐肉片样,块下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黯,舌边或有瘀血。
(2)寒湿凝滞:经期冒雨涉水,游泳,感寒饮冷,或坐卧湿地,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运行不畅,滞而作痛。主要表现为经前或行经小腹冷痛,甚至牵连腰脊疼痛,得热则舒,经行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便溏,舌质淡。
(3)气血虚弱:平素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两亏,行经以后,学海空虚,胞脉失养,导致疼痛;或体虚阳气不振,运血无力,行经滞而不畅,导致疼痛。主要表现为经期或经净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疼痛减轻,经色淡,质清稀,面色苍白,精神倦怠。
(4)肝肾亏损:身体虚弱,肝肾本虚,或因多产、房事过多,以致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行经之后,学海空虚,不能滋养胞脉,故使小腹虚痛。主要表现在经后小腹隐痛,经来色淡量少,腰脊酸楚,头晕耳鸣,舌质淡红。
痛经女性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疼痛外,可以根据症状发现身体出现的问题。通过身体调养,作息、饮食的调整得到改善,如果你已经超过30岁别忘了每年做一次妇科检查,对自己的身体多一些了解。特备是经期的一些变化,尤其要引起重视。
长按识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