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参考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
细胞病理学(cytopathology):是检验医学的一个分支,是通过检查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行健康和疾病的筛查、诊断和研究,即对无症状个体进行癌前病变的筛检,对有症状或有体征患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基本步骤:标本采集、涂片制备、标本固定、标本浓缩、染色、镜检
根据标本采集方法不同,分为脱落细胞学(exfoliativecytology)和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needleaspirationcytology)。
采集方法:①直接采集法,②自然分泌液采集法,③灌洗法,④摩擦法,⑤针穿抽吸法
细针吸取细胞学,又称细针细胞病理学(fineneedleaspirationcytopathologyFNAC)、细针吸取活检或细针吸取等,是用细针穿刺病灶吸出少量的细胞成分作涂片来观察病灶部位非肿瘤或肿瘤性组织细胞形态改变的诊断细胞学。目前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早期诊断手段。
涂片制备方法:推片法、涂抹法、压拉涂片法、吸管推片法、喷射法、印片法、微孔滤膜过滤法。
涂片固定方法:带湿固定、空气干燥固定
①带湿固定:涂片后标本尚未干燥即行固定的方法称带湿固定。
食管拉网、痰液及阴道分泌物涂片等常用。适于巴氏染色或HE染色。该法固定细胞结构清晰,染色鲜艳。
②空气干燥固定:涂片后待其自然干燥,再进行固定。
常用于较稀薄的标本,如胃冲洗液、尿液等。适用于瑞氏-吉姆萨染色。与湿固定相比,空气干燥固定有使细胞增大的趋势。
细胞学检查常用固定液有下面3种:氯仿乙醇固定液、乙醇乙醚固定液、95%乙醇固定液。
①巴氏染色适用于:上皮细胞染色或阴道涂片中观察女性激素水平对上皮细胞的影响。
②苏木素-伊红染色法(hemotoxylin-eosin,H-E)适用于:痰液涂片。
③瑞氏-吉姆萨染色法(Wright-Giemsastaining)多用于:胸腹水、前列腺、针吸细胞学及血液、骨髓细胞学检查。
液基细胞学(LBC)技术:是一种半自动或全自动标本处理新技术,是将刷取或灌洗法采集的标本,放在特殊的运送液或保存液中,制成细胞悬液,经过进一步处理,除去血液、蛋白和炎性渗出物,制成分布均匀的薄片。本质是滤膜过滤法实现了自动化。
其优点是:①涂片上细胞分布均匀、分布范围小、背景清晰。②标本筛查简便、快速。③能提高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④能显著降低标本的不满意率。⑤能用于原位杂交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核多形性:核大小、形态和染色异常又称为~
肿瘤素质:浸润性肿瘤常伴有血性、炎症性坏死、变性细胞碎片
1、核固缩(karyopyknosis):变性染色质常呈致密浓缩状物质,称为~,如核破裂、核溶解、染色质溶解。
2、细胞溶解(cytolysis):细胞质变性包括水肿性、空泡样变化等,质膜完整性丧失使细胞内容物溢出,即~
上皮组织覆盖于器官表面或形成腺体和腺体样结构,各种器官和系统组成的上皮细胞类似,根据上皮细胞功能分为4种:鳞状上皮、分泌性腺上皮、纤毛上皮和间皮细胞。
1、鳞状上皮细胞:鳞状上皮是一种多层上皮,覆盖于器官表面,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分为两种亚型:
①角化型:分布于皮肤和外阴表层;②非角化型:分布于口腔前庭、角膜、咽、食道、阴道、外阴内层和子宫颈阴道口。
鳞状上皮由多层上皮组成,通常分为4层:①基底层细胞,②副底层细胞,③中层细胞,④表层细胞。
2、分泌性腺上皮是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器官,能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换,分布于消化道和相关腺体、男性和女性生殖道。覆盖在肠道和子宫颈内膜表面形成内陷或腺管,或与表面导管相连形成腺体,或单个散在分布,如呼吸道纤毛上皮中的杯状细胞。
保存良好的分泌细胞呈立方形或柱状,有极性。
在恶性肿瘤细胞学涂片中罕见纤毛细胞。
①间皮:体腔器官如胸膜腔、心包膜腔和腹膜腔由单层扁平上皮覆盖,称为~
②内皮细胞:位于血管内皮表面,形似间皮细胞,表面表达凝血因子Ⅷ。除细针吸取和血液标本外,在其他标本罕见。体内特殊功能组织如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肾脏、肝脏、胰腺和生殖器官等,由各种特殊类型的细胞组成。
多核巨噬细胞:源自单个核细胞的融合,胞体巨大,细胞核常偏位,分散在细胞质周边,称之为Langhans细胞或Touton细胞。
细胞死亡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结果,其中,程序性死亡称为凋亡,发生于某种特定疾病的死亡称为坏死。
①凋亡:细胞核变化是核染色质致密,先在核周形成新月形帽子,然后碎裂、降解,染色质碎裂成大小一致的小颗粒状,称为核碎裂或凋亡小体。
②坏死:通常先是细胞质空泡形成,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致密,称为核均化或核固缩。
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比较
因物理或感染局部细胞损伤和死亡,最终能引起损伤组织的更新或再生,称为修复。上皮有邻近上皮更新,结缔组织由成纤维细胞再生。
修复的新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常嗜碱性,细胞核异常,体积增大,有多个大的、不规则的核仁,并可见异常有丝分裂,易与癌细胞混淆。
再生的成纤维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质嗜碱性,细胞核增大,核仁增大,并出现异常有丝分裂,易于结缔组织恶性肿瘤或肉瘤混淆。
化生:化生是一种分化成熟的上皮转化成另一种分化成熟上皮的过程。分为上皮组织化生和间叶组织化生。
常见于炎症、机械创伤等损伤或慢性刺激的过程。如支气管黏液柱状上皮被鳞化上皮替代所形成的鳞化细胞,其形态通常异常,有时具有化生前细胞的特征,如含黏液和偶见核增大,此种鳞化细胞最终可能会发展为肺癌细胞。
1、增生:为细胞数量增多伴有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常见正常鳞状上皮或腺上皮层数增加,如子宫内膜增厚。增生伴细胞组成异常,称为不典型增生。
2、萎缩:正常发育的器官、组织、细胞发生物质代谢障碍而引起的体积减小。
1、反应性核变化:较少见,多发生于炎症过程,可见于癌组织周围。细胞核轻度至中度增大,核膜轻度不规则,染色质颗粒增大,偶见大核仁。此类细胞也称为修复反应或化生。在宫颈阴道涂片中,此类细胞即不明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或不明意义的不典型腺上皮细胞。
2、多核:多核见于细菌或病毒感染。间皮细胞、上皮细胞或巨噬细胞均会形成多核细胞。多核巨细胞是上皮细胞(如支气管上皮或腺上皮)通过胞饮作用或核内有丝分裂,形成核分裂、质不分裂的细胞,细胞膜边界消失、融合,多个核,有时可见纤毛。
3、细胞质空泡:在放疗、某些微生物感染(沙眼衣原体)、细胞内脂肪储存时,可见细胞质形成多个大小不一透明的圆形包涵体,内含水分或水溶性物质,称为~
良性肿瘤是细胞发生异常增殖且呈局限性增生,但细胞排列和数量异常,可发生于任何组织或器官。良性肿瘤常表现为上皮细胞增生,伴有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增生。
原发性恶性肿瘤是形态异常细胞的自主增生,形成特征性组织学图像。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能越过组织学边界,浸润至邻近组织。肿瘤细胞能克隆性生长形成转移,能侵入淋巴道或血道。
1、癌: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癌,如鳞状上皮来源的鳞状上皮细胞癌,分化好的鳞癌具有明显的角化形成。腺上皮的称为腺癌。同时出现2种类型细胞的称为腺鳞癌或黏液表皮样癌。
2、肉瘤:源于中胚层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如骨肉瘤、肌肉瘤、成纤维细胞肉瘤等。
其他恶性肿瘤命名具有高度器官特异性,如血细胞和淋巴系统癌变称为白血病和淋巴瘤,神经胶质细胞癌变称为胶质瘤,黑色素细胞癌变称为黑色素瘤等。
癌细胞的异型性
1、癌细胞核的异型性:核增大、核深染而粗糙、核畸形、核大小不等、核浆比增大、核仁增大、核分裂增多及异常核分裂、多核及裸核。
2、癌细胞浆的异型性:分化愈差,胞浆愈少、胞浆常多少不等,形态多异、分化好的肿瘤,胞浆可见角化物质(鳞癌)、粘液空泡(腺癌)、胞浆染色较深、胞浆可见吞噬异物。
3、癌细胞团特点:癌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极性消失、失去正常蜂窝状结构、常相互拥挤、呈镶嵌样改变。
女性性染色质小体(Barr小体):呈致密的半圆形结构,靠近核膜,实质是失活的女性X染色体。出现2个或2个以上Barr小体称为X染色体异常,多见于癌细胞,特别是乳腺癌、宫颈癌细胞。
大圆点细胞:正常表层鳞状上皮细胞为大的扁平多角形细胞,胞质内含深褐色小颗粒,常位于核周,偶见大的、球形的、淡褐色包涵体,称为~
船形细胞:为中层鳞状上皮细胞:与表层细胞大小类似或更小,呈船形(船形细胞),说明糖原沉积在细胞质,巴氏染色染成黄色,胞核被挤至细胞边缘,常见于妊娠和绝经早期。
黏膜白斑:常发生于子宫颈,多为黏膜表层异常角化,为癌前病变,偶见于角化型浸润性癌。巴氏染色后,脱落的表层角化鳞状上皮细胞无核,呈淡黄色,偶见胞质棕色颗粒。
无核鳞状上皮细胞比例小于0.5%。出现无核鳞状上皮细胞必须报告,因鳞癌常伴有特征性黏膜白斑和异常深染核。
1、低度鳞状上皮细胞内病变(LSIL):多发生于表层细胞,细胞单个或成片排列,细胞大。细胞质多且成熟,边界清楚。核增大,至少比中层细胞大3倍,N/C轻度增大,细胞核不同程度深染,染色质分布均匀常呈粗颗粒状,核膜轻度不规则,常见双核和多核。核周空晕或细胞质浓稠呈橘黄色为特征。
2、高度鳞状上皮细胞内病变(HSIL):病变多为中、底层细胞,细胞单个或成片排列,细胞大小不一。可与LSIL相似,也可为小型基底层细胞。细胞质形态多样,可表现为不成熟淡染或化生性浓染,偶见成熟并浓染角化。细胞核增大、深染,因细胞质减少,故N/C明显增大,染色质呈颗粒或块状,分布均匀。核膜不规则,常有明显内凹或核沟,一般偶见无核仁。
正常呼吸道(痰液)细胞形态学
呼吸道常见细胞:杯状细胞是分泌黏液的腺细胞。肺泡巨噬细胞也称为尘细胞(dustcell)。Clara或“C”细胞是无纤毛的分泌型柱状上皮细胞,位于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肺泡衬覆I型肺泡上皮细胞(扁平细胞)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立方形细胞)。Kulchitsky或“K”细胞见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吞噬细胞。
1、鳞状上皮细胞:来自于口腔,形态类似于女性生殖道表层和中层鳞状上皮细胞,有时,可见梭形鳞状上皮细胞。出现大量无核鳞状上皮细胞代表口腔黏膜白斑。
2、Clara细胞(位于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气管的一种无纤毛的分泌型柱状上皮细胞)、
3、肺泡巨噬细胞:在呼吸道标本中出现肺泡巨噬细胞,表明标本来自肺部,若缺乏则提示标本无诊断价值。
肺泡巨噬细胞又称为尘细胞(dustcell),常呈圆形、卵圆形,直径10-25μm,细胞边界清晰,有1至多个大小不一的细胞质突起。胞质丰富,嗜碱性或嗜酸性,含大量吞噬物质,有灰色、棕色或黑色颗粒。细胞核大小和数量不一,呈圆形、卵圆形或肾形,直径5-10μm,染色质细颗粒状,核仁小,常见双核。多核巨细胞的核数量可达3-10个。
4、嗜酸性粒细胞和Charcot-Leyden结晶(为菱形无色透明结晶,其两端尖长,大小不等,折光性强,是嗜酸粒细胞破裂后嗜酸性颗粒相互融合而成),见于支气管哮喘。淋巴细胞见于滤泡性支气管炎、淋巴瘤。
5、Curschmann(库什曼)螺旋体:是浓缩的黏液管型,源自小支气管,外观呈螺旋状,有一个较深的中轴,周边透明,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吸烟者。
6、石棉小体:在异常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痰液中常出现石棉小体(asbestosbody)或铁锈色小体,宽约1μm,长约50μm,透明状,包被蛋白质和铁后呈黄褐色,分叶状或竹节状,末端突起。有时可被巨噬细胞吞噬。多见于建筑人员、装卸人员、吸烟者和肺纤维化者。
纤毛细胞衰变(CCP):纤毛细胞远端的纤毛脱落,形成无核的纤毛小体和有核的细胞质残留物,核退变,类似凋亡,胞质内出现各种大小的嗜酸性包涵体。
良性呼吸道上皮的增生通常为:乳头状增生、基底层细胞增生和支气管黏膜鳞化。
Pap细胞:由Papanicolaou发现而命名。上呼吸道感染和咽喉炎时,可见小型鳞状上皮细胞,核深染,呈圆形或卵圆形,单个,称为Pap细胞。
1、心衰细胞:在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在痰液或支气管灌洗液标本中,可见大量吞噬含铁血黄素的细胞,称为心衰细胞(heartfailurecell),呈黄褐色,有时颗粒覆盖在核上。
2、核丝(linin):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常发生退变而成裸核,高度退变的裸核可被牵拉成蓝染不规则细丝,称为核丝。
3、泡沫细胞:在脂质性肺炎,可见大吞噬细胞内含有大的细胞质空泡或大量脂质小空泡,单个或多个细胞核,小且不明显。
肺部转移性肿瘤很常见,在确立原发性肺癌诊断前,必须考虑:有无肿瘤病史、是否转移、是否是良性病变等。在肺部肿瘤中,转移性肿瘤约占50%,在痰液涂片检查中,最常见的转移性肿瘤是食道癌,其次是结肠癌、乳腺癌、淋巴瘤、白血病、前列腺癌、胃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等。在细针吸取细胞学涂片中,最常见的转移性肿瘤是乳腺癌,其次是结肠癌、肾癌、膀胱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等。
覆盖于各脏器表面的浆膜称脏层浆膜;内衬于各浆膜腔外壁的浆膜称壁层浆膜。两层之间仅有狭窄的间隙称为浆膜腔。
1、间皮细胞常见的是肿胀退变。其他还有:印戒型退变、空泡型退变、模糊型退变、固缩型退变间皮细胞多散在,胞浆红染,核小而致密。
2、异型间皮细胞:在长期慢性炎症、放射线和肿瘤等作用刺激下,间皮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增生,大小、形态、结构可发生变异,称为~。
积液中的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形态类似间皮细胞,直径约15-20μm,常单个散在或疏松成团,无透明带现象。
各种脏器的转移癌如果累及浆膜都可能引起积液的产生。上皮性恶性肿瘤累及浆膜最为常见,主要是腺癌,鳞癌及小细胞癌仅占恶性积液的5%以下。
在非上皮细胞恶性肿瘤中,淋巴瘤及白血病最为常见,其次是恶性黑色素瘤和生殖细胞肿瘤。
肿瘤性胸腔积液最常见于原发性周围型肺癌,其次是乳腺癌及原发性恶性间皮瘤等。
肿瘤性腹腔积液以胃癌、卵巢癌和大肠癌为多见;其次为胆管癌、胆囊癌和肝癌;
肿瘤性心包积液主要由原发性中央型肺癌累及心包膜造成。
恶性淋巴瘤分为B细胞淋巴瘤、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约占恶性淋巴瘤的20%,WHO将其分为典型淋巴瘤和以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的淋巴瘤。其中典型淋巴瘤分为结节硬化型、淋巴细胞为主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消减型。
当涂片内有非淋巴组织恶性细胞,背景有或多或少的活化和非活化的淋巴细胞及吞噬细胞时,可以作出转移癌的诊断。转移性肿瘤是淋巴结肿大的最常见原因。
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细胞学诊断基于典型的Reed-Sternberg细胞,背景有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典型的Reed-Sternberg细胞:体积大,具有大的双核或多核,细胞质淡染,细胞核染色质疏松,明显大核仁,核周有透明区。
以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的淋巴瘤常由上皮样细胞、Reed-Sternberg细胞变异体(L-H细胞)组成,背景是成熟淋巴细胞。
L-H细胞:呈多核,淡染,核仁居中,如“爆玉米花样”外观。
以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