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细胞恶变就是滋养细胞疾病或滋养细胞肿瘤,它包括良性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绒癌)。绒毛膜癌:为高度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后(比率:2:1:1)。早期即可发生血行转移至全身器官(肺、肝、脑等),转移部位组织坏死出血引起严重症状。对化学抗癌药物治疗敏感。
-甲状腺间变性癌。
间变性甲状腺癌(anaplasticthyroidcarcinoma,ATC)是具有高级别形态、高侵袭性的甲状腺癌,又称未分化甲状腺癌(undifferentiatedthyroidcarcinoma,UTC),ATC是一种具有广泛侵袭性、伴大量坏死及出血的高度恶性肿瘤,起源于甲状腺滤泡的上皮细胞,常侵犯甲状腺大部分实质并浸润周围软组织和邻近器官。多见于老年女性,中位年龄为65岁。ATC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组织学特点主要取决于梭形细胞、巨细胞和上皮样细胞这三种细胞成分的构成。免疫组化对AT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上皮源性标记CK阳性率为40%~%,vimentin在梭形细胞中一致呈阳性,EMA主要表达于鳞样分化区。肿瘤细胞通常不表达Tg、TTF-1,强表达p53和Ki-67。据文献报道,甲状腺癌Ki-67增殖指数大于30%,属于极高危恶性肿瘤,预后差。新近研究发现,PAX8在79%的ATC(鳞样分化者高达92%)中有表达,而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及肺癌中均阴性,因此可作为一项标记甲状腺来源的特异性指标用于ATC的鉴别诊断。
-肾母细胞瘤:具有腺样结构的上皮成分
-分枝杆菌性梭形细胞假瘤。
-这张图片显示的是淤血性肝病,它最终会导致肝硬化。
-宫颈粘膜微腺增生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比较。你将如何区分它们?
病例2部分息肉低倍镜。
病例1中的另一个区域。
病例1来自一位绝经后妇女的少量子宫内膜癌。其它部分显示更典型的子宫内膜样形态。微腺体增生(MGH)是一种常见的宫颈内病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存在诊断困难。然而,MGH很少表现出与宫颈内瘤样病变相似的不典型特征,相反,子宫内膜癌可能表现出温和的MGH样征象。有人认为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在这种情况下是有用的,但相对较少的研究专门研究了微腺样病变,其结果一直相互矛盾。没有任何抗体被证明是完全敏感和特异的,但p16阳性/PAX2阴性表型有利于子宫内膜微腺样癌(EMC)的诊断。我们应该意识到EMC和其他类型的子宫内膜癌一样,通常是p16阳性,以避免误解为原发性宫颈内肿瘤。在实践中,相关的组织学,免疫组织学,和临床表现是必要的,以准确解释微腺样病变,特别是在小的活检样本。均具有微腺体的模式,腺体排列紧密、大小不一,腺体之间间质成分很少,甚至缺如,与MGH相似;肿瘤细胞多为单层立方上皮或者低柱状上皮细胞,细胞核轻一中度异型,部分细胞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可见,胞浆淡粉染,含有不等量的黏液;间质内常有多量炎细胞浸润,部分病例中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于腺体及间质内,甚至在腺上皮内形成“微脓肿”;少数病例中可见局灶腺体鳞状上皮分化和间质内泡沫状组织细胞聚集的现象。以下特征有助于二者的鉴别:①标本来源:EMC病理标本来自子宫内膜,而MGH的病理标本来自于子宫颈;②年龄:EMC多发生于绝经后老年女性,而MGH患者多为年轻育龄女性,且后者常有激素治疗史;③组织学特征:多篇文献均强调核下空泡是MGH的特点,而局灶鳞状上皮分化和问质泡沫样组织细胞聚集是EMC的特点;此外,EMC中细胞的异型性比MGH明显,异常核分裂象在EMC中比较多见,而在MGH中常缺乏。④从免疫表型上:多数文献指出Vimentin在二者的鉴别诊断中是必不可少的,其在EMC中表达,且具有基底细胞层表达的模式,而在MGH呈阴性表达。⑤分子遗传学特点,60%的EMC病例具有KRAS基因的突变,而在MGH中缺乏该基因的改变?,但仍需进一步的验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