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测序与配子发生二青春期睾丸发育

怎么辨别白癜风的进展期与稳定期 http://www.ntltqx.com/baidianfengchangshi/zhenliaoyongyao/374.html

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的BradleyCairns实验室于年1月9日在CellStemCell(IF=21.5)发表文章,样本为四个遗体捐献的青春期男性睾丸样本,分别为7岁(性成熟前)、11和13岁(性成熟中)以及14岁(性成熟后),使用10xgenomics平台进行scRNA-Seq。文章还另外使用了作者之前研究发表过的两个1岁和25岁的样本。

男性的青春期涉及了睾丸生理的重大变化,包括睾丸体积增加,以及复杂的激素调节,以完成体细胞的增殖成熟和精子发生的启动,这是在儿童期静止一段时间后,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重新激活而开始的,包括下丘脑GnRH刺激LH和FSH的释放,LH刺激Leydig细胞产生T,以及FSH刺激Sertoli细胞支持精子发生。

在青春期前,未分化的精原细胞嵌入到Sertoli细胞组成的条索中,随着青春期到来,基底层和管腔形成会产生出结构性的生精小管,涉及肌样细胞、Leydig细胞和Sertoli细胞的协调发育。但我们对整个过程的理解是有限的,包括将精原干细胞(SSC)维持在儿童期未分化状态和缓慢自我更新的机制,以及青春期开始和生精启动的过程。

研究结果

本研究一共做了四个样本的单细胞测序,每个样本两个技术重复,一共8个数据集,得到共10,个细胞,剩下7,个达到质控进入下游分析。每个细胞约包含1,-2,个基因(约Kreads)。和之前18年同课题组发表文章的1岁和25岁的样本合并后,一共为13,个单细胞。

细胞分群和注释

首先,对单细胞数据集进行tSNE分析,得到8个主要细胞群(C1-C8),如下图。

t-SNE的主要目的是高维数据的可视化,有点像我们熟知的PCA分析。每一个基因的表达量都是一个维度,上千个基因就有上千个维度,将这些维度通过t-SNE的方式降维到两个维度t-SNE1、t-SNE2,就是上面这张图了。

这些类群使用了已知的基因marker进行了注释。其中,C1-C3为生殖细胞,C1是精原细胞(UTF1+,FGFR3+),C2为精母细胞(SYCP3+),C3为减数分裂后期的精子细胞(PRM3+),C4为支持细胞(SOX9+),C5为Leydig和类肌样细胞(IGF1+和/或ACTA2+),C6为平滑肌(NOTCH3+),C7为巨噬细胞(CD14+),C8为内皮细胞(VWF+)。下图颜色越深,则代表该基因的表达量越高,可以清楚看出这些基因是某些特定类群的标志性基因marker。

生殖细胞的单独分析

重新分群

接下来,作者首先分析了C1-C3这三个类群的生殖细胞,把这些细胞从数据中抽取出来,单独进行重新聚类。

聚类结果显示,这些生精细胞可以区分为缓慢自我更新的未分化精原细胞(UTF1+,MKI67–),正在分化的精原细胞(KIT+,MKI67+),精母细胞(STRA8+,GPR85+)和精子细胞(PRM3+)。由于研究的样本是从1岁婴儿一直到25岁成年人,这几种细胞是存在发生先后顺序的,因此作者使用了拟时序分析。

生殖细胞拟时序分析

拟时序分析(PseudotimeAnalysis)根据不同细胞亚群基因表达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构建了细胞谱系发育。这里的时间是一个虚拟的时间,因为并不是真的1岁时候采集一次样本,一直采集到25岁,而是通过谱系发育来推断细胞之间的演替过程,有点进化树的意思。scRNA-seq拟时序分析用的是monocleR包。

从拟时序分析的结果来看,生精细胞呈现一条线性的轨迹,这完全在意料之中,是一种A转化为B、B转化C、C转化为D的关系。复杂一些的细胞如果做拟时序分析时,有可能分叉,这代表了细胞在某一时刻分化为两个方向。

在上面这张图中,把1岁到25岁六个年龄阶段的样本分开来标注。

嗯,这样不是很直观,换一种表现形式:

从这个结果来看,1岁和7岁时基本上都是缓慢更新着的未分化精原细胞,到11、13岁时出现分化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期的细胞也开始出现。13岁反而下降?这可能是个体之间存在青春期发育的差异。到14岁时,生殖细胞的组成已经和25岁的成人差不多了。

生殖细胞的免疫荧光

接下来作者使用了免疫荧光来确认scRNA-seq的结论。DAPI染的是细胞核,UTF1基因是未分化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stemcell,SSC)标志物(绿色,和DAPI位置相同),而开始分化的精原细胞则会存在KIT这样的细胞增殖标志物(红色,KIT在细胞膜定位,所以是一个红圈儿)。

UTF1+/KIT-代表没有开始分化的精原细胞,而UTF1-/KIT+代表已经开始分化的精原细胞,UTF1+/KIT+则为不完全分化的精原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原细胞开始分化,但仍然维持着自我的有丝分裂。因此,婴儿期和青春期之间存在三个独立阶段:(1)未分化的精原细胞处于静止或缓慢自我更新的阶段;(2)精原细胞增殖(有丝分裂)短暂时期,精原细胞分化有限且不完全,发生在青春期初期,逐步过渡为(3)建立稳定平衡的精原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开始参与配子的发生。

到这里,对于生殖细胞类群的单独分析就完成了,包括重新对这些细胞进行分群,重新找各自的marker基因,单独进行拟时序分析来观察细胞分化路线,并使用免疫荧光来对睾丸组织进行蛋白表达验证。因此,整篇文章的结构为:整体把所有细胞做一遍,分群完毕后,每个类群单独拿出来做一遍。接下来是其它细胞类群,就不写得那么详细了。

Sertoli细胞的单独分析

同样,作者使用UTF1和SOX9两个marker对组织进行了染色,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在7岁未进入青春期时,性腺中还是由精原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的索状结构,到进入青春期后逐渐形成管腔结构的生精小管。

和之前的分析一样,对总体分析中的第四个Sertoli细胞类群进行重新分群(图示略),并进行拟时序分析,发现成熟的Sertoli细胞在青春期前存在两个状态,作者将它们命名为未成熟细胞#1和#2。

从基因表达模式上来看,似乎#1和成熟Sertoli细胞特征更为类似(见下图),包括较高雄激素受体AR和相关基因表达、较高线粒体转录水平、较低核糖体蛋白基因表达等。

对比未成熟和成熟的Sertoli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大概共有1,个。在Sertoli细胞成熟过程中,除了与细胞骨架、细胞形态发生和细胞外基质等基因上调以外(这些都在意料之中),还有免疫相关基因(如ISG15)也被上调,这说明了Sertoli细胞在保护睾丸防止感染。

Leydig细胞和肌样细胞

有趣的是,总体聚类分析将Leydig细胞和肌样细胞聚在了一起,为类群C5。照例,把这部分细胞拆出来重新分群,发现Leydig细胞和肌样细胞有共同的祖先,并且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分道扬镳。

怎么看出来这两条分化路线的?靠的还是基因marker。MAFB和NR4A1标记了胎儿时期Leydig细胞和肌样细胞的前体,而进入青春期后,用DLK1和IGF1来标记Leydig细胞,而使用ACTA2和MYH11标记肌样细胞。如下图。

从拟时序分析上,也可以明显看出两者共同祖先(Progenitor)在青春期这个时间节点,分化出了Leydig细胞和肌样细胞。

细胞类群清楚了以后,就到了在它们之间寻找表达差异的时候了。差异基因还是1,个左右,随着细胞向肌样细胞发展,细胞骨架和细胞粘附相关基因开始表达(MYH11绿色信号逐渐增强,下图左),而Leydig细胞谱系则开始表达分泌相关的基因,并符合具有类固醇生成功能的细胞表达模式(CYP11A1绿色信号逐渐增强,下图右)。

两个变性人的睾丸单细胞分析

这篇文章还做了两个变性人睾丸样本的分析,分别是50岁和26岁,决定变女人后,使用了睾酮拮抗剂抑制,并使用了雌二醇19个和16个月,然后切除了睾丸。研究接着对它们进行了单细胞测序分析。结果发现,成人抑制睾酮后,分化的生殖细胞数目大幅度减少,未分化的精原干细胞(State01)却存活了下来。

对于Sertoli细胞来说,T被抑制后,Sertoli和11岁或13岁的样本情况更为类似(下图中的Tf1、Tf2表示T被抑制后的变性人睾丸样本,细胞类型类似于11岁和13岁时)。

小结

这篇文章在实验设计上的优势,在于使用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以及采用了青春期前后的睾丸样本。单细胞测序可以区分不同的睾丸细胞类群,而不同年龄样本又可以观察青春期前后的差异。两者相结合,就可以观察各个种类的细胞在青春期前后的动态变化了。文章的很多结论从分子层面印证了之前对于睾丸发育生物学的理解,并且这些数据还可以支持很多更进一步的分子机制研究。这些研究可能最终体现在不育症的治疗上,由于清楚了青春期发育期间各种睾丸细胞的基因表达规律,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分子诊断标记,甚至在明确分子病因后,开发针对性的靶向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xolkj.com/zdgc/89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